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建设

一片深情洒沃土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8-18 00:00:00 浏览次数: 2
 

一片深情洒沃土

——记枣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孙良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罗佐夫(俄罗斯)

 

在枣强农业系统,每当提起一个人,大家都禁不住啧啧赞叹。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也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院落,人们总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不是查看作物长势,就是掌握土壤墒情;不是进入温室大棚,就是投身农作物试验的现场。

这个人,就是枣强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孙良忠。

农家孩子结农缘

孙良忠,1963年生于枣强县恩察镇孙雅科村,家里世代务农。他是个地道的农村孩子,从小见惯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经受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苦。求学之后,随着见识的增长,更是盘算出了父辈们整整忙活一年,却并无多少收获的尴尬。“怎么才能让乡亲们一年到头不白忙活,不瞎忙活?怎么能让乡亲们种同样的地、付同样的劳动,却能有加倍的收获?”年少的他常常思考这些问题,并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状况,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1980年,怀揣改变家乡贫穷梦想的他,勤奋学习,顺利考取了衡水农业学校,临行之时,同村众乡亲都来送行。至今,他都清晰地记得乡亲们的殷殷嘱托:要学农、爱农、掌握农业科技,将来改变家乡低产面貌……这一份份厚望,成为孙良忠日后学习的动力,也成为他永难割舍的责任。

转眼两年过去了。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农校毕业,分配到县农业局技术推广站专职从事农技推广,他很庆幸,自己终于如愿以偿有了一方实现理想的舞台,从此,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1年。

科技下乡“播种机”

刚开始搞农技推广工作时,孙良忠真是下了大功夫。同事们都说:“这样干,你迟早会把命搭上!”可他仗着年轻,凭着对改变家乡面貌的一腔豪情,依旧我行我素。他向书本学,跟专家学,自己也天天琢磨。为了将全县农业生产的底子搞清楚,他几乎走遍了全县553个行政村。真称得上是“走千山万水,进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就是凭着这种精神、这种行为,他逐渐成了全县农业生产现状的“活字典”,胸中装有最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也为他以后主持开展农技推广工作夯实了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县棉花以露地栽培为主,棉花地膜覆盖是一项新技术,“这玩意儿既花钱又费工,还不知管用不管用……”广大农民疑虑重重,持观望态度。为推广这一技术,孙良忠和同事们利用晚上收工时间给农民放棉花地膜覆盖录像片,19874月,在原吉利乡后王寿村录像片时,突然下起了小雨,他们坚持把录像放完,已是晚上10点半,在返回吉利乡政府途中,雨越下越大,局里的“破上海”陷在泥中,无法行驶,他只好徒步返回该村,村支书董铁木开着拖拉机把车从泥泞中拉出,到吉利休息时已到了下半夜。两天后,他和同事趁热打铁,骑自行车驮着局里自费购买的地膜再次来到后王寿村,进行试验示范,孙良忠和同事们亲自起垄、覆膜、打孔、播种、覆土、放风等,并开展了起垄覆膜、不起垄覆膜等项试验,通过试验、示范,让农民亲眼看到了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该项技术很快在全县推开。

随着棉花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以及水肥条件的改善,棉花产量有了较大提高,同时棉花也出现了徒长现象,当时控制棉花徒长的只有矮壮素,该药用量及用药时期很难掌握,很容易出现药害,当时又找不到替代农药,1988年孙良忠参加北京农大举办的“北方第二期优质棉基地县培训班”,何钟佩教授,刚刚研究出缩节安,学习结束时孙良忠带回几瓶,通过试验效果非常理想,第二年,他从北京拉回2000瓶,经示范推广,受到了广大棉农的好评,孙良忠成为枣强县推广棉花应用缩节安技术第一人。

农民缺乏技术,是一个老话题。每次只要孙良忠来到田头,身旁总是围着一大群农民。为了办好建好高产示范方,使优新品种能尽快地在农民心中扎根,他经常夜里进村培训,面对面为农户讲授品种特性和种植技术,白天下田头,查苗情、虫情、看长势,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每当春耕期间他就组织带领技术小组前往全县11个乡镇进行技术指导,把技术材料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技术要领直接传授到人,良种良法直接运用到田。

他经过几年的探索,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在全县建成183个科技进村服务站,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550户,形成了完善的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孙良忠还是个“赶时髦”的人,为把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扩大,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共享,他与时俱进,创办了“河北省枣强县农业技术推广网”,建立了“枣强县农业技术推广Q群”(60621598),开通了农业技术实名腾讯微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推广农业技术。

孙良忠对农技工作的热心,对农民的热情,也得到丰厚的回报。他示范、推广的“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 、“黑龙港旱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棉花‘三防’配套栽培技术” 、“小麦夏玉米‘两晚’高产栽培技术” 等50多项次农业技术,累计面积300多万亩,增加经济效益15000余万元,在全县农技系统,孙良忠成了实实在在的科技下乡“播种机”。孙良忠得到了群众的肯定,也赢得了领导的信任,199210月光荣入党,1998年被任命为县局农技推广站副站长,2010年又提为站长。成果一个接一个,孙良忠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大家都对他表示祝贺,但他却在暗暗地给自己加码,因为在他心中始终都没能忘记当初乡亲们送他去农校上学时殷殷期盼的眼神。

农民增收 “离不了”

孙良忠始终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做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高效栽培模式,当好农民的贴心人。他引领农民积极推广“棉花-西瓜套种技术”、“棉花-大蒜间套种技术”等技术,通过推广高效栽培技术,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1000-2000元。

马屯镇东太湖村是种植西瓜的专业村,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新品种更新慢,造成了土地的浪费,挫伤了群众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针对这些情况,他因地制宜,挑选了“棉花-西瓜套种技术”等有关科教光盘,通过电教课堂播放给村民看,让村民了解和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他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到实地指导瓜农,手把手地教授技术,经济效益随之大幅提高。

2008年是推广“小麦夏玉米两晚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之年,为了掌握夏玉米晚收对千粒重的影响,他从9251010,每天9-10点定点到枣强镇赵屯玉米田进行取样调查,期间降雨3次,他便冒雨进行调查,从没有间断过,雨后道路泥泞,摩托车无法行驶,他就步行到田间进行调查,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全县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8年孙良忠帮助县君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摸索出了马铃薯与胡萝卜复种节水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为了试验、示范、推广该项技术,他曾先后3次到山东、内蒙古进行考察学习,引进筛选出了“荷兰15号”马铃薯、“黑田五寸”胡萝卜品种,通过推广适期播种、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配套栽培技术,马铃薯亩产达到3500公斤,胡萝卜亩产达到4000公斤,亩产值实现6200元,每亩扣除成本2000元,亩纯效益4200元,比种植棉花亩增收2000多元。为了提高产品档次,2011年帮助合作社申请了“君康福”商标,2012年马铃薯和胡萝卜申请了无公害认证。

 “孙老师,今年种什么品种的西瓜比较好?现在适合播种吗?”、“孙老师,我这里今年种哪个品种棉花比较好?”、“孙老师,这两天我家的西红柿叶子好像有点泛黄,快来帮我看一下啊。”……每天孙良忠都能接到这样农民求助的咨询电话。

而每次挂完电话,他就开始安排行程,赶往需要他的种植户那里。“累当然累,但如果我晚去几天的话,农民损失就大了。他们一年到头的收入就会付之东流,所以我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孙良忠这样说。

公道自在人心,农民兄弟们说,孙良忠是咱庄稼人致富的“离不了”。

献了青春献终身(甘做农技推广“老黄牛”)

“农村生农村长,农村孩子进学堂。学成不把根本忘,一片丹心献家乡。”这句话是孙良忠的口头禅,每次教育孩子都忘不了说上一遍。是的,农村是他的根,农业是他的魂,推广农业技术,他乐此不疲,愿意付出整个人生。

31年来,孙良忠奔波往返于枣强各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总是把素不相识的农民当兄弟当亲人,耐心指导,不厌其烦。为了搞好工作,他不知加了多少个班,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一年到头不得闲。

他们推广站每年都会安排各类试验示范,从种到中期管理、收获,他都亲自动手。尤其是麦收时,毒辣的太阳照得人喘气都费力,虽然他年纪越来越大了,但他从来都不会当逃兵。

恩察镇西七吉村党支部书记朱世泉从孙良忠分配到农技站就熟悉了他。在朱世泉的印象中,几十年来,老孙每年有半年多时间是在乡下指导农民种田。哪里的庄稼长得好,哪里棉田发现了盲蝽象,哪家是种粮大户……他比谁都清楚。他编印的农业技术资料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村里用广播一念,不识字的农民都明白。农民们每次看他下乡来,都会像看到老朋友似的,欢呼着迎上前把他团团围住,争着向他请教。

在家人的眼中他是个工作狂。每天别人都下班吃饭了,他还趴在桌子上不停地写写划划,非得让家人打电话催他几次不可。几十年田间奔波和伏案工作,让他的身体不断透支。现在伏案时间稍一长,疼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他对事业严谨认真的态度仍无一点改变。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田野也回报给他丰硕的果实。农技推广数十年,孙良忠坚持科技兴农,潜心科技攻关,他是该县农业技术推广首席专家、市棉花指导组专家、省小麦产业体系试验站站长、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和省、地(厅)6项科技进步奖,多次被省人民政府、省农业厅、市农牧局、县人民政府、县农业局评为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20133月被评为“学习雷锋善行河北先进人物”,最近又光荣当选为县第四届道德模范。

孙良忠没有辜负党的培养,没有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我是农民的儿子,且是有着21年党龄的老党员,学的又是农科,我当然应该根植于土地,奉献于乡亲。”

他的话很简单,但我们却能品味出太多太多……(包军胜  王志强  白志会)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