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建设

枣强孟宪珂:退而不休的“帮大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12-04 00:00:00 浏览次数: 3
     “孟宪珂?不知道!”“哦——你说的是那个爱帮人调和事儿的老孟吧?!离这儿不远,俺带你去!”近日,笔者来到了枣强县大营镇西崔浒村,在热心村民的引领下,见到了9年如一日、义务调解乡村民事且乐此不疲的退休干部孟宪珂。
  孟宪珂今年67岁,1969年参加工作,教过书,当过县、乡干部,是一位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2004年退居二线回到老家。退休了,本该安享晚年,可老孟是个闲不住的人,他说,原来上班时忙于公务,现在有了大把时间可以自己掌握,作为一名老党员,得做些力所能及的对乡亲们有益的事儿。


1、修路立集 “调事”本领初显
 
  2003年深秋,西崔浒村村支书吴校时的老伴突发急病,因通往镇医院的路坑洼难行,赶到时心脏已停止了跳动,医生深表惋惜:“要是早来一会儿也许还有救!”吴校时泣不成声,同去的人唉声叹气……
  这一幕时时闪现在老孟眼前,“一定想法把这路街修好,不能让悲剧重演!”老孟暗下决心。但村里经济基础薄弱,村民土里刨食,集资困难。与村干部商议后,老孟动用了自己在县委工作多年的人脉关系,经多方协调跑办,从县交通局争取到50万元修路资金,工程顺利开工。不想,好事多磨,路经戴营、杨庄两村的地时,有几户村民因占地死活不让过,还有一户嫌路离他家祖坟近怕坏了风水百般阻挠……这可急坏了老孟,几天几夜吃不香睡不着。为做通当事人工作,他与村支书一起找到两村干部摸实情,找对策,托熟人,讲道理……经过半个月的“谈判”,事情得以圆满解决。2006年夏,路终于修通了,走在宽阔平坦的大道上,老百姓乐了,村干部笑了,就连原来闹事的几户村民也冲他伸出了大拇指。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占俺家的地,就必须赔俺钱!”2007年底,北崔浒村为发展皮毛业,在老孟的积极倡议和组织下,决定恢复村里中断多年的大集。可正当大伙儿忙得不可开交时,村民吴某以占用他家空场院为由无理取闹,还动手撕了村里新刷的标语,谁劝也不听。一村民忍无可忍,上前把吴某打了个头破血流,吴某扬言要去法院告状。眼看事儿越闹越大,村民找来老孟说和。老孟与吴某的父亲是发小,先找到“老伙计”做通了工作,再由其说通了儿子,之后老孟出面,代表村委会为吴某支付了医药费,一场要闹起来的官司就这样偃旗息鼓,北崔浒集也顺顺当当立起来了。
  “老孟是说事的人”“让人信得过”……随着一件件关乎民情的事儿圆满解决,老孟在村民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从此,很多村民一有啥解不开的“疙瘩”,就直接找老孟寻个主意。在老孟看来,尽管年纪大了,但还能为老少爷们儿干点实事,自己也有一种充实感。不知不觉中,他渐渐爱上了“义务调解”这个费力不挣钱的行当。

2、理家务事 不辞辛苦赢民心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过日子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可这种家长里短的事儿老孟也没少管。
  “快说,这一万块钱你藏哪儿了?是不是偷着送你娘家了?”“胡说!我揦皮子挣的钱都交给你存起来,哪里还有钱?一定是你赌钱输了……这日子没法过了!离婚!”今年春节刚过,北崔浒村王兴家就乱成一团,王兴和媳妇刘娟吵得昏天黑地。最后,刘娟一气之下抱着孩子回了娘家,王兴和母亲三次去叫都被赶了出来。万般无奈之下,王兴向热心肠的老孟求救。
  老孟感到这事棘手,单靠自己恐怕不行。听说原大营中学校长张长武和女家是亲戚,第二天老孟就约了张校长和北崔浒村干部一起来到刘娟的娘家。“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两口子过日子要相信对方,多沟通……”几个人好话说了一大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对方始终不松口,坚持离婚。第一次无功而返,但老孟丝毫不气馁,又先后四次到女家做工作,并请女方的左邻右帮忙说和,还让王兴写了悔过书,张校长也多次打电话……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小娟终于被老孟的真情打动,与丈夫冰释前嫌,欢欢喜喜回到了婆家。如今,小两口同心致富,琴瑟和谐,盖起了四间新瓦房,儿子也上了幼儿园,小日子蒸蒸日上。
  夫妻吵架了,邻里闹矛盾了,村民遇到难处了……每当此时,老孟总是有求必应,挺身而出。
  得知村民李双奎气跑了媳妇,寒冬腊月,老孟顶风冒雪步行十几里,到女方的娘家调和,劝其回家;听说李某刚离了婚心灰意冷,老孟让儿子帮其找工作,到大营某企业做了门卫;帮王某签订“入赘”协议,使遭受家庭变故的两个人很快领了结婚证,过上了幸福日子;闻知村里年近6旬的王丙贤家庭生活困难,妻子患有精神病,儿子面临辍学,老孟又主动联系县妇联,为他的儿子争取到每学年600元的补助,直至读完初中……
  “这些年,老孟做的好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提起老孟来,村民们心存感激,由衷称赞。

3、主动“掺和” 变上访为弃访
  众所周知,近几年,群访闹访一直是基层政府颇为头疼的事儿,有些人躲都来不及,老孟却主动“掺和”了进来。
  “金子街上老邢的那两间破门市卖了两万多!”“这可不是小钱儿!照这么说,原先的乡政府、卫生院、学校等地儿现在也都闲着,这可都是咱村的地呀!”“咱得找找政府,想法把这些地划回来,卖出去后给大伙儿分钱,这可是好事!”……前段时间,后金子村十几个村民凑在一起,对村里闲置多年的空地动起了脑筋。几天后,他们就结伙儿到县政府集体上访,“讨要说法”。
  由于年代久远,涉及面广,主管领导一时也拿捏不准,随即派人深入调查,让他们回去听信儿。老孟曾在原金子乡政府工作多年,乡政府机关占地的事儿他正好经历了。听说此事后,他叫来为首的李某和王某,给他们讲述了当年占地一事的详细经过,告知对方当时双方都签有合同,且已用现金支付和减免公粮的方式赔偿给村里,还立了字据。事实胜于雄辩。经过一上午的耐心交谈,李某和王某心服口服,并将情况如实转告给其他村民,让大家安心过日子,不再上访。
  道理解开心中锁,细语点醒梦中人。多年来,老孟甘当农民的好帮手、政府的好助手,成功解决了多起上访事件。在调解过程中,他懂政策明法律,态度亲和,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讲法、讲理、讲德,总能化解各种各样的矛盾。2010年,西崔浒村计划从农户经营的承包地中划出200亩作外包地获取承包费,村民意见很大,要集体上访。他听说后主动进村,为村干部讲解《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耐心劝阻了这一错误做法,消除了一场群访隐患。

4、不断“充电” 当好民事调解“稳定器”
 

  为把调解工作做得更好,老孟时刻不忘“充电”。《民法》《合同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十八大报告解读》等政策法规类的书籍摆满了他的书架,河北经济频道的《警方报道》、央视一台的《今日说法》,他也是每天必看。“要说事就得明理,要明理就得多学习。懂得多了,才能做到以理服人。”这是老孟的口头禅。
  在西崔浒村附近的三里五庄,孟宪珂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从事义务司法调解工作多年,对待群众“有事就管、有困就解、有难就帮”,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帮大哥”。他始终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忘我的干劲默默地践行“群众路线”优良传统,把义务调解当做一项光荣的任务。多年来,他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当事人履行率100%,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30余起。由于成绩突出,2008年1月,他被评为枣强县首届道德模范,2012年被授予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孟老义务调解9年,为本地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稳压器’的作用。很多时候,有些矛盾纠纷我们镇党委还不知道,他已悄然化解了。”提起这些年老孟的付出,大营镇党委书记马兰玲充满钦佩和感激。
  (照片窦春兴摄) 包军胜 窦春兴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