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建设

枣强好儿媳用爱诠释:久病床前有“孝女”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2-23 00:00:00 浏览次数: 3
     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枣强县45岁的范宁却用自己的行动和坚忍颠覆了这一说法。她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父母和婆婆的事迹在邻里乡间传为美谈。 
      孝敬父母、公婆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范宁常说的一句话。
      范宁的婆婆今年已86岁高龄,1992年患心脏病,多次住院治疗,1997年又先后患脑血栓、腰椎损伤等疾病,生活起居都需要有人照料。2005年夏天,婆婆摔伤了腰,再次诱发了心脏病,三个月躺在床上不能动,不但吃饭、吃药需要喂,就连大小便都不能翻身。当时天气炎热,老人情绪烦躁,为缓解这一状况,范宁就耐心陪老人聊天,讲笑话逗老人乐,还新买了电视机搬进病房,给老人解闷。笑容逐渐爬满婆婆的脸上,她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范宁待我比亲闺女还亲呐”。 
      2007年,父亲突发脑溢血,后又患上了脑萎缩,生活不能自理,70多岁的母亲也患了白内障。2008年,又一个雪上加霜的噩耗传来,年仅44岁的哥哥范党育,因公殉职。这一年,范宁痛彻心扉,她肩膀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每天早晚为父亲穿衣脱衣,整理被褥,端屎倒尿,擦身洗衣,饮水喂饭。父亲不喜欢在家里闷着,范宁便抽时间推老人出来晒太阳、遛弯;父亲因病情绪烦躁,常常耍孩子脾气,范宁从不嫌烦,总是耐心地哄着、劝着;老人脑子糊涂时,常常撒饭泼尿,而她总是默默忍受着,从无一句怨言。为了让老人们能吃得好些,她经常变着法、换着样为老人改善伙食。父亲、婆婆的病情经常反复发作,需要定期住院检查、治疗,所以和医院打交道就成了家常便饭。婆婆平均每季度住一次院,父亲平均每两俩月住一次院。有时候,几位老人赶在一起生病住院,范宁分身无术,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没办法,她只能往返奔波于两家之间,晚上很少在12点以前睡觉。2010年,范宁患了腰间盘突出,但仍日夜操劳,老人们非常心疼,主动提出要进敬老院,她坚决不同意,说交给别人伺候不放心,不如自己照顾的周到。 
      2002年,范宁丈夫单位集资建家属楼分房时,按当时的条件和分房标准,她家可以分到一个好楼层,但考虑到婆婆年龄大了,上下楼不方便,范宁打算要一楼。婆婆不同意,她说自己岁数大了活不了多少年了,不能因为自己让孩子们一辈子住不开心。但在范宁的坚持下,还是说服了婆婆、丈夫和儿子,要了一楼。为照顾老人方便,范宁想把父母接到家里,但父母、婆婆、儿子一大家子人实在住不下,她就盘算着在本家属院内买一处二手房,当时还下岗待业的范宁没有向老人张口借钱,而是通过贷款和东挪西借凑齐了房款,买了个二手房,实现了自己贴身照顾三位老人的心愿。 
      对范宁来说,生活也不尽是辛酸。身处这样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更多时候洋溢着幸福和温馨。因为老人跟着自己,家里来看老人的客人不断,无论谁来,她都做最好的饭菜招待,从不嫌烦。其他兄弟姐妹也曾几次要求婆婆过去跟他们一起住,但都被范宁拒绝了,她说:“你们农活忙,还是我照顾着方便。” 
      说起这些年的不易,范宁不觉得有特别之处。她说:“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子女都会做的事。” 
      范宁用爱心和孝心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朴实无华的行动书写着爱的人生。也许她是美丽中国波澜不惊的一个小音符,却在冬去春来的路途上弹奏着幸福之歌。  (刘金桥     王美玲)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