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道德建设

王文忠:总是去做好事,心情愉悦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9-05 00:00:00 浏览次数: 5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王文忠在枣强县芍药村随即遴选了10名村民,组成了“芍药村抗震救灾小分队”,于8月4日中午赶赴灾区救援,10日上午安全返乡。
        王文忠是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书记。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文忠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并带领芍药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赶赴灾区救援。四川雅安、青海玉树地震、云南彝良地震,王文忠一次又一次带领芍药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带着救援物资,前往灾区一线救援。
 
救援已经实现常态化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知道鲁甸地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王文忠(以下简称“王”):非常关注。当时我在北京,通过新闻知道的,我首先看地震的震级有多大、破坏程度怎么样、伤亡人数等等,把这些情况了解清楚。一开始,报道说死了20多个人,接下来密切关注,有了以往的经历,对这个很敏感。到了第二天上午,一看灾情越来越重,马上就开始组织人手。我让村里的大学生村官赶紧通知人们,我自己也往村里赶,组织年轻人10多个,准备出发。
记:这10多个人,都有救灾经验?
王:有的都是跟我出去第六次了,也有新人,这次是第一次去。首先组织人员,然后拿装备,我们都有救灾救援的包,里面是救灾工具,比如说急救包、照明工具、对讲机、穿的衣服、鞋、撬杠、千斤顶等。
记:现在救灾已经常态化了。
王:对,已经常态化了。20多个人的装备在仓库里放着,去年我们村里还买了好多雨衣救生圈等等,都是随时准备着。要是有紧急情况,大喇叭一喊,全体党员要去哪里救灾,赶紧到办公室报到。我们有人员表,准备去10个人,选年轻的、家里没事的组成队伍。
救灾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必须要抢在前面。原来在彝良救灾,我们租车的时候,认识了租车公司的几个人,中间呆了几天,大家都熟悉了,都留下了电话。这次就联系了他们,打钱给他们,托他们买了一些食物和水,租了两辆车。到了昆明,他们从机场接上我们,就直接奔灾区了。
记:这么多次奔赴灾区,是什么信念在支撑?
王:从现实来说,我们队伍常态化了,可以说在全国已经是知名的民间志愿者队伍,要做出表率来。另外,这支队伍,代表着河北,代表着衡水,代表着我们枣强人民对灾区的牵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表现在这里。想着别人有难,我们必须去管,不帮不管我们心里不安。我们去做了,对思想、精神是一种提高。每次回来之后,都会有收获。现场参与了,对每个队员的心灵是一种洗礼,对每个队员的思想境界也是一种提高。
 
与灾区的群众和志愿者互相支持 
记:这次去鲁甸灾区,身体状况怎么样?
王:身体没事,都挺好的,就是那边的条件特别艰苦。
记:怎么艰苦?
王:我们凌晨到的鲁甸县城,早上就到了龙头山镇了。这是个重灾区,就拿吃喝来说吧,我们都是住在龙头山的一个学校里面,刚刚去的时候,路不通,住在龙头山镇的一所学校里,除了我们还有部队的、媒体的、救援队的,基本上都集中在那个地方了。因为除了学校的两栋楼,别的房子都塌了。我们住在5楼,都是自己找地方住宿。到了之后,挨个看了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七八张床,差不多快满了,我们队伍就分开住了。
早上起来,好几百人,大家排着队等热水泡面,往往煮的水还没有开呢,大伙就开始舀了,就两个锅,几百号人。后来我就开玩笑说,这是真正的泡面,得泡十多分钟,才能泡软了,不管熟不熟,只要软了就开始吃。
记:像您平时出门食宿条件都挺好的,习惯这样的环境吗?
王:龙头山镇通过往八宝村的路因为塌方、泥石流已被封死了,得爬山,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行军包,有面包,矿泉水这些吃的喝的,还有药品,背包也重,路上也滑,高低不平都是斗坡,很难走。当时爬山爬到山腰,有的队员体力就跟不上了,基本上是前拉后推着往上爬,我们爬了三个多小时,才到山顶上。我们队员的脚都磨破了,我的也磨破了,掉了一层皮。山顶上有一些受灾的群众,那时候救援的力量还没有达到,基本上还是靠自救。我们就把物资给他们分了很多,帮他们搭建帐篷。
我当过兵,当兵的人最大的特点是意志力强,能吃苦。虽然平时住的宾馆都高级,但是在这种危难时刻,一切困难都不算是困难。我们觉得当地群众所面临的困难,比我们要大得多,他们的所需就是我们行动的目标,他们的困难才是最大的困难。我是这么想,反而觉得自己身边的困难都不拿着当回事了。甚至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记:可能老乡没吃的,您还得让给他们。
王:对,互相让,这种场面挺感人的,有时候碰见灾区的群众十几口人,把从废墟里面刨出来的米熬成一锅粥,他们让我们吃,我们怎能吃?
记:为什么不吃?
王: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我们来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能添乱。因为我是当兵出身,我还是按着部队的纪律,不吃群众一口饭,不喝群众一口水,不拿一针一线。这是我们这支队伍从汶川一直坚持到现在的一条铁的纪律,我们心里也是实实在在这么想的。在这困难时刻,灾民缺衣少食,我们再去吃人家的,我就觉得我们不是帮忙,而是添乱去了。
记:救灾过程中,您在其他志愿者和武警官兵身上看到了什么?
王:我们接触最多的,还是当地的志愿者,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选择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别人,我们感动也很敬佩这种在大难面前,忘我的牺牲精神!我们去八宝村,一个社长做我们的向导,他的老婆、亲戚刚遇难,他就带着我们从山上下来去救援。路过他老婆的坟,我们集体默哀。当时我感触很深。
当地人一开始认为我们是解放军,因为我们都是穿的迷彩服。后来我们解释说自己是衡水枣强芍药村的农民志愿者,他们知道之后肃然起敬,说你们赶了几千里地的路,到这里帮助我们,太了不起了,谢谢你们。就是像这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都是在忘我的状态下工作。我看到别人吃不上喝不上,我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食物和水让给别人。
 
活着的人要珍惜眼前,珍惜当下
记:您觉得这次去救灾,队员们的表现合格吗?
王:非常合格,并且他们做得比我还好,因为我身体不好,虽然他们比我还累,身体都超负荷了,反过来他们还照顾我,这也体现了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记:您觉得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坚持?
王:我觉得还是信仰和追求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说,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缺乏信仰。可我觉得那些缺乏信仰的人是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没有追求的人,而我们这些农民党员是有追求、有信仰的人。我们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带去快乐和幸福,这是我们追求的。一个人多做点好事能够得到周围人好的评价,这就使自己有更强的意愿去做更多的好事,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互动。每次出去抗震救灾也好,帮助贫困学生也好,救助孤寡老人也好,我很愿意去做。做完以后社会上认可我,我自己觉得就很有意义。
我本人也好,芍药村农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也好,我们的追求和信仰就是当好人,做好事,回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记:您不求名利,而且自己身体也不好,为什么还要去灾区自讨苦吃呢?您完全可以在后面指挥。
王:不对,我认为不是自讨苦吃,我去做这些事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我的责任、义务和担当,现在国家给我的荣誉太多了。我觉得自己就应该走在前面,干在前面,做出模范表率作用。再有就是我做点好事能帮助别人,换回来的就是心情愉快,精神上的充实,这样活着有意思。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没有别的更深的东西,我就是觉得,帮助了别人,我心里就高兴。
记:每次救灾回来都是不同的,这次从鲁甸回来,您对人生,对社会有没有新的认识?
王:没有什么更新的认识,就是觉得人的生命很脆弱,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就更应该珍惜生命,珍爱亲情,珍爱友情,珍爱我们身边的一切。见证了大灾大难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见证了瞬间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更应该懂得珍惜,珍爱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
记:是不是您懂得珍惜才愿意去付出?
王:这还是有关联的,因为付出就必须有一颗感恩的心。我小时候的经历说过很多次了,乡亲们都照顾我,后来我去当兵我养母就一个人在家里,浑身都是病,靠的是左邻右舍的无私帮助。这些都是我感恩的源头,我都得回报他们。所以,有了感恩的心,我觉得就应该付诸于行动。
记:您是从心底愿意付出的。
王:付出我高兴啊,别人得到了也高兴。做一个好人,大家都喜欢你,比如说我不管去哪做生意,一提我这个人,有时候是朋友介绍,人家就会对我少一分戒备,多一些信任,愿意和我打交道,我的机会就更多了,这是物质上的。还有就是总是去做好事,心情愉悦,精神丰富,身体不就健康了嘛。这就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回报,我觉得我现在收获要远远大于付出。
记:像这样救灾,您准备干到什么时候?
王:只要还能动,就一直干到底了,不光是救灾。我前面还有榜样啊,吴殿华吴老就是我的榜样,他不光身体好,精神也好。吴老每次都冲在前面,干在前面,我非常敬重他。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