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部署

枣政办发﹝2018﹞10号枣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枣强县高质量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10-24 10:15:56 浏览次数: 60

                                                                 枣政办发2018﹞10号

 
枣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枣强县高质量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直有关部门:
《枣强县高质量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8年4月16日
 
 
 
                                                          
枣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八年四月二十三日印
(共印40份)


枣强县高质量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按照《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衡水市高质量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衡政字[2018]9号)要求,深入推进我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建设质量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规模农业,依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改革创新,集聚要素资源,强化支撑保障,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强竞争力、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农产品需要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科技高端、标准高端、品质高端、品牌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1、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推行,农产品供给结构更趋合理、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
2、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科教深度融合,科技研发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增长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规模养殖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3、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
4、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灌溉用水、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实现负增长,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按照《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落实意见》要求,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小麦32万亩、玉米34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即棉花生产保护区17.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布局在农田基础条件较好、周边环境条件良好、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相对集中连片的田块,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9年,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点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全部达到“吨粮田”水平,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8亿斤以上。
2、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蔬菜(瓜)产业优势区布局在王常乡、马屯镇和唐林乡。2018年,设施蔬菜(瓜)播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左右;2020年,设施蔬菜(瓜)播种面积力争达到1.8万亩。高端果品产业以枣强镇、恩察镇、王均乡为示范区。到2020年新发展果树0.8万亩,果品年产量达到8万吨,优质果率超过85%。打造肉羊产业优势区,2018年肉羊存栏达到4.7万只。
3、优化粮经饲布局结构和品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基本思路,引导小麦向节水、优质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强筋优质专用品种,探索技术路径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小麦品质。优化棉花区域布局,提升品级和单产,提高种植效益。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园艺作物和豆类、高粱、甘薯、谷子等杂粮作物适度调减籽粒玉米规模,大力推广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饲料作物种植。2018-2020年每年完成“粮改饲”1万亩以上,推动玉米生产由粮饲兼用型向饲料专用型转变,加快形成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
(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1、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特优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和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与国际相接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
2、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落实生产主体责任,加强标准化培训,推行农业标准生产规范,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创建,引导农户按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生产。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60%。2020年,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达到5家,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0%。
3、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有关规定,推行生产电子信息码,落实采购和销售台账制度,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严格执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强化生产过程追溯,全面建立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对规模化生产主体实行名录管理。2018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2019年创建完成。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和质量信息查询系统,2020年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可追溯。
4、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检打联动,实施精准监管。借助2018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的实施,积极推动健全完善“县有检测中心、产业集聚区有检测站、重点园区和新型经营主体有检测点”的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到2020年,县检测中心具备主导用药品种的定量检测能力。健全完善基层农业投入品、动物防疫、畜禽定点屠宰监管队伍,根据检测结果确定监管重点,精准施策发力,加大执法力度。探索建立农药大数据监管体系和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建立农药数字监管平台,实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制度,将农药监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加强畜禽屠宰监管,积极推动屠宰企业产加销融合,开展屠宰企业标准化创建,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监管,2018年集中无害化处理比例达到100%;积极推广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户“联户联保”质量控制机制,实现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5、扎实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加快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重点,以绿色食品认证为主导,以有机食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建设,构建“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农产品认证体系格局。将“三品一标”认证作为申报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的必备条件;对获证产品开展上市初检,实施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厉查处冒用和超范围使用“三品一标”标志行为,严格落实产品退出机制。2018年起,每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2个,到2020年达到12个。
6、加快京津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按照设施高端、装备高端、品种高端、技术高端、质量高端的要求,加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加强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完善冷链物流。
  (三)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工程
1、强化科技支撑。每个省级、市级园区都要明确重点方向,有一个专家团队做依托。以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基础,已认定的省级园区至少与一个国家级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组建自己的专家团队,做到每个主导产业有一名首席专家、一个服务团队、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围绕壮大主导产业和打造产品品牌,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示范、推广和服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基础较好的园区,要加快实验基地、科研中心、博士后或院士工作站建设,从良种繁育、生产指导、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加工物流、质量安全等全产业链条着手,开展产业基础性、前沿性领域研究和攻关。支持市级园区与省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知名专家合作,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鼓励园区建立以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单位的技术队伍,承担省市级农业技术推广重点工程和项目,加速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动园区产业升级。
2、强化政策扶持。县财政安排专项基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每年集中扶持1-2个园区,建成在全省领先、全国挂号的现代农业园区。对园区内建成产品展示中心、良种繁育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和园区培训中心的进行补助。
3、打造园区品牌。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名园区、名产品。每个园区都要确定1-2个主导产业,打造一个园区品牌,实现“一园一牌”。鼓励和支持园区经营主体开展商标注册,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申请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园区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优质产品等,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品牌。加大园区品牌营销力度,组织园区主体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高端定制、社区体验等新型营销方式,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份额。
     4、深化示范创建。巩固深化省、市、县、乡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梯次发展的格局,引导各类园区完善经营机制,创新发展模式,优先把3个省级农业园区建成生产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2018年,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县级园区5个,力争有更多的园区进入省级园区行列。到2020年,全县每年建成1个省级农业园区,1个市级园区,县级园区3个以上,力争每个乡镇建成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实施农业科技支撑工程
1、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有关科研机构精准对接,围绕秸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发展节水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力争在中小养殖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集成节水技术和轮作种植绿肥技术模式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根据发展优质、专用品种需要,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领衔,成立强筋小麦和饲用玉米绿色提质、攻关小组,探索形成成熟的集成技术。
2、加快推进集成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农业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专家组和农技推广体系作用,着力推广先进适用主导品种和集成技术,实施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引导作用,改善优化农机装备,重点发展大型复式作业机械,不断提升农机化水平。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
3、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信息平台应用,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格化移动监管、农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与国家、省级追溯平台有效对接。扩大智慧农业试点范围,发展农业物联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农机”建设,完善农机精准作业信息决策管理平台。到2020年,承担农机作业项目的大田作业农机具80%以上安装使用智能终端设备。
(五)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工程
1、深入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节约用水为重点,以保护涵养为根本,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持续实施季节性休耕试点,探索节水新模式。
2、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以水果、设施蔬菜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借助国家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改革,在优质蔬菜、果品基地,积极推广生物农药。深入推进肥料统测统配,病虫草精准测报、统防统治。加快种肥同播、化肥深施、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施肥施药机具推广,提高化肥、农药利用效率。着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扩大绿色防控规模。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亩均化肥施用量降低7%,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亩均农药使用量降低6%,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
3、大力推进秸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2018年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90%以上,2019年达到100%,2020年底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实现秸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覆盖,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解决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
4、积极推进“白色污染”治理。加快废旧地膜捡拾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mm以下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试验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建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探索基于市场机制的回收处理机制。到2020年,当季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六)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1、培育龙头企业。通过规模引导、政策扶持、素质提升等,培育行业领军企业。2018年全县通过认定的省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分别增至3家、41家。到2020年争取更多的农业企业通过省、市认定。
2、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三权分置”的部署要求,2018年底前高质量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确保“确实权、颁铁证”;充分利用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探索“三权分置”并行的有效实现形式;健全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依法依规加强管理和服务,形成顺畅、有序、规范的流转机制。
3、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深化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家庭农场创新经营机制,让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力量。2018年新增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9家、省级家庭农场2家。到2020年,全县市级、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分别达到50家、10家。
4、推进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2018年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00家,2020年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60家。
5、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借助国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计划的实施,加快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产品电商人才、休闲农业管理人才等专题培训。到2018年底全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累计达到700人,到2020年累计达到900人。
(七)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
1、培育品牌创建主体。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其提高品牌化发展意识,扩大品牌农产品生产规模,主动适应市场化、信息化和消费升级的要求,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鼓励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争创驰(著)名商标、河北名牌、衡水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积极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参与农产品品牌发展。
2、开展农业品牌创建。支持鼓励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对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家级和省级品牌申报力度。
3、完善品牌监管服务体系。严格农产品品牌认证后监管,对违反品牌化生产规定的企业,坚决予以查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品牌的市场信誉。加大农产品品牌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各类农业展会,大力宣传、推介、展销优质农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八)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推进产地农产品初加工。以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储藏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初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积极推动初加工设施综合利用,促进农产品减损提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支持合作社建设一批粮食烘干设施和仓储设施,为农户提供代烘代储服务。在蔬菜、水果产业优势区引进一批商品化处理企业,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提高产品商品性。到2020年,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60%以上。
2、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纵向延伸、横向联合,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打造农产品加工集群。支持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创建一批原料保障、精深加工、科研研发、产品营销等相互配套、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小麦产业重点建设面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链,积极开发麦胚产品、小麦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玉米在开发淀粉、胚芽油、蛋白粉等基础上,开发功能糖、蛋氨酸、亮氨酸等产品;开发薯类、杂粮食品。果品积极发展果汁、果酱等水果深加工项目,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肉类依托欣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扩大屠宰加工规模,发展冷却肉、分割肉,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积极推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
3、打造京津冀农产品供应基地。以促进粮食、蔬菜、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满足居民多样化食物需求为目标,以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建设主食加工产业集群。
   附件:枣强县高质量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枣强县高质量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陈国祝   县政府副县长
成  员:周恒照   县政府研究室主任
             李景池   县农林局局长
             郑海俊   县发改局副局长
             李文生   县工信局副局长
             武祥安   县供销社副主任
             赵  勇    县水务局副局长
            张林阳     县商务局副局长
             李新春   县农工委副主任
              马  霄   枣强镇副书记
             李  阳   大营镇副镇长
             袁世成   恩察镇副镇长
             傅海倩   肖张镇副镇长
             王海宁   马屯镇副主任科员
             刘  伟   加会镇副镇长
             郑俊霞   新屯镇主任科员    
             吴迎魁   张秀屯镇副镇长
             袁晓明   唐林乡人大主席
             王  潭   王均乡武装部长
             张  鹏   王常乡人大主席
             李学勤   县财政局农业股股长
枣强县高质量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林局,李景池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