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之星

时代楷模

作者: 发布时间: 2010-05-24 00:00:00 浏览次数: 49

---记枣强县芍药村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王文忠(下)

 

  采访中,记者问及垫资数额时,王文忠想了想答道:“大概400多万吧!”一旁的工作秘书张广成立刻纠正:“垫资是700多万元。因为王书记的每一项支出,我都有详细的记录。但是,由于捐资的次数太多,就难以统计出具体数字了。”
  “那所垫的资金想过收回吗?”记者问。
  “还是等全村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再说吧。”王文忠答道。
  不计得失服务于民的宗旨意识,返乡报恩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勇立潮头发展现代农业的超前意识,在王文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幅意义深远的美好图景


  扶人先扶志。在王文忠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改变村民落后的精神面貌和思想上固有的小农意识。培养新芍药人,就是要让他们观点上改变,思想上转变,人人懂经营、个个会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素质。“就算我能出一千万甚至更多,也不可能让大伙都住楼房开好车。直接给会引出惰性,要想让村子发展起来,必须让全村干部群众思想上有压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致富的动力。”
  王文忠将自己未来5至10年的规划图挂在村口,每每有领导和记者到来,他总要把对方拉到跟前,详述自己的想法。根据规划,在村子南边的空地上,将建一个新村,分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还要建学校、幼儿园、医疗点。“这个规划也证明了我回村任职不是心血来潮,不把芍药村发展起来我是不会离开的。”
  因为村子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王文忠从山东菏泽引种了一批芍药花,计划在芍药村建世界上最大的芍药品种繁殖基地,发展生态旅游。他还想在每家每户的庭院里种上枣树、柿子树,发展农家乐“庭院经济”……如今,三个合作社生产出的服装、蔬菜、蛋禽都注册使用了“芍药花”品牌,深受王文忠市场经济理念熏陶的芍药人正在全力打造知名品牌。
  “我的目标就是培养新芍药人,建设新芍药村,全力打造‘芍药花’品牌,带领村民坚定信心赶超华西村。”把华西村作为赶超目标
王文忠自有一番道理。“华西村是中国第一村,经济发达,人的素质、文明程度非常高,是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我希望芍药村也能发展成那样,家家有楼房、有车、有存款,孩子上学免费,老人看病免费,家里出个大学生奖励10万等等。”
  “有的人认为我打井修路,就是在富裕了以后为乡亲们做点善事。其实我做的不是好人好事那么简单,我追求的是一个事业!”王文忠激动地说,“赶超华西村,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但我坚信,只要自信的芍药人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这一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张贴在村口的规划图,为芍药村的将来勾勒出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图景,每有村民经过,总会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内心里不仅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更激发起大家奋力赶超的不竭动力。

一种正视非议的宽广心胸


  一个在全国皮草界声名远播的巨头,在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放弃名车别墅的悠闲生活,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担任“村官”,并乐此不疲。王文忠这一举动毫无疑问的聚集了很多人不解的目光,毁誉夹杂,褒贬不一。
  曾有家电视台记者在采访王文忠时,要求他摘掉手指上的钻戒再换身农民的衣服,说那样更像“村官”。王文忠却说,我从不做那些虚伪骗人的事儿。
  但王文忠的真实,并没能阻挡住更多人的不解和疑问。
  面对捞取政治资本的猜测,王文忠没有刻意评论,也没有过多解释。他认为自己做人靠良心,做事凭本事,回村任职完全是一个共产党员必备的先进性、觉悟性、责任感所决定的,没义务、更没必要去跟质疑者解释。王文忠说,自己做生意时从不投机取巧,也从不伤害别人的利益,做事没有私心,问心无愧。本事就是能力,双肩能挑100斤,绝不挑90斤。“凭良心做人,凭本事做事;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正是得益于这一信念,我才能积极面对困难,正视各种非议,也才能更有信心把各项工作做到最好。”
  王文忠非常自信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带领村民致富。因为是真心为百姓做事,群众是信服自己的,这是基础,另外他拥有经济实力,具备经营意识,还有那一股子不怕难不服输的干劲,他甚至把自己在北京工作的团队也带到了芍药村。
  两年多来,让王文忠感受最深的,是与村民在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
  王文忠认为,他得到的,不是金钱,而是民心;获取的,不是名声,而是信任。
  “对财富的追求,就像一个圆圈,它是一个生死循环,终究还是会回到原点。然而,我现在的事业,就像是一条射线,刚刚从起点出发,未来则是无穷向前延伸的。”王文忠说,“让家乡环境变得更美好,让父老乡亲们的物质生活更富足,精神生活更多彩,这才是我所追求的事业。他们的快乐,是我成功的最好证明。”

一种兼济天下的无疆大爱


  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王文忠就怀有这样一种兼济天下的无疆大爱。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举国同悲。14日下午,一支由15名农民突击队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乡村研究中心8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特殊抗震救灾队伍于晚间乘坐飞机赶往成都灾区救援。队长就是王文忠!在灾区的日日夜夜,王文忠个人出资60余万元,和他的队员们采购食物、搭建帐篷 、抢救物资……升平、小渔洞、向峨、虹口、白沙……灾区处处留下了这支农民志愿者队伍的足迹和身影。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情牵八方。得知消息后,王文忠等16名农民党员迅速组成了“芍药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当日就筹措棉被、帐蓬、棉手套、食品等价值3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并于当晚10时许,启程赶赴灾区。经过47小时的艰苦跋涉,王文忠一行于4月16日晚8时抵达震中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风尘仆仆的队员们顾不上路途辛苦,立即投入抗震救灾行动。
  连日来,16名芍药村党员连续奋战在救灾一线,由于条件艰苦,加上高原反应,王文忠两日内三次吃下救心丸,但仍坚持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我们是来做好事儿的,只要灾区人民能够得到急需的帮助,我们苦点累点也值得!”当队员们劝说王文忠休息时,他只是简单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就再次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了。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地震带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却加深了汉藏两族同胞的感情。20日下午,王文忠与扎西大同村党支部书记治扎才仁见面了。在鲜红的党旗下,汉藏两位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王文忠表示,芍药村将与扎西大同村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通过点对点帮扶等形式,帮助他们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回到家乡后,将尽快采购一批物资赠给扎西大同村。
  23日14时许,王文忠带领的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在青海玉树县结古镇抗震救灾一线奋战8个日夜后平安回家了。但,王文忠却累倒了,住进了医院。
  今春,云南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发生后,灾情一直牵动着王文忠的心。“灾区需要帮助,作为共产党员岂能袖手旁观?!”他决定拿出10万元“帮助云南的一个乡打井找水”。钱往哪里寄?王文忠想起曾经在枣强县下派挂职的一位团中央朋友,于是让这位朋友帮助联系具体的捐赠对象。几经辗转,饱含浓浓爱心的10万元捐款终于“落户”云龙县团结乡。
……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王文忠而言,扶危救困没有地域之限,没有民族之分,有的只是那颗滚烫的心,有的只是那缕扶助的情,有的只是那份大写的爱。

一种能人治村的富民模式


  王文忠认为,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没有尽头,但是怎么支配、怎么转化财富是门学问。富商回乡当“村官”,是资本、人才、管理理念的回流。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动了所有村民,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也重新点燃了村民的致富信心。
  如今,经历了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的芍药村人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需要像王文忠这样的懂经营、会管理的富人、能人来治村。如果中国能有20%的千万亿万富翁参与,新农村建设应该被大大推进。
  更多熟悉王文忠的村民认为,即便从富人做秀的角度去讲,也是为了让生活困难的人得到帮助。大家希望有更多的富人都来做这个“秀”,能够用实际行动去投资家乡建设家乡,把更多的财富用在更多人身上,那就会有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帮助。的确,只要有这样的能力,只要有这样的机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我们的社会尽一份责任,这也是实现人生价值最好的途径之一。
  尽管“富人作秀”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王文忠依然坚定而执着地行走在这条并不平坦的路上。
 
  在这个平凡夏日,一个坚定向前的身影,凝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希冀这股力量能够启迪我们,在迎对未来挑战时,心中有道德的尺度,有精神的向往。
  采访结束时,记者与王文忠约定,有机会还要去村里看看。我想,那一定是在一个芍药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行文至此,记者脑海里陡然冒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全国有更多王文忠式的“带头人”涌现,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记者 陈幸祉)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