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枣强四措并举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 发布时间: 2010-07-09 00:00:00 浏览次数: 2
     近年来,枣强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狠抓四项举措,充分发挥好精神文明建设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该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
  一、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加快培育现代农民。积极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树立开放创新、自立自强、民主法制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形成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创业的良好氛围;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大力推进新农民工程和“包点共建兴业富民”活动,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着力培育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引导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同步发展,协调发展。今年以来,该县依托十大农村人才培训基地,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在恩察镇、王均乡、枣强镇、秀屯乡等乡(镇)举办果树栽植、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农民1.6万余人次。
  二、组织实施提高农民文明素质进村入户工程,大力营造文明风尚。以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意识、观念和知识为重点,以贴近农民、贴近农村、贴近实际,入村、入户、入脑为基本方法和途径,着力完善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以学习身边典型林秀贞、王文忠、范党育为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移风易俗,倡导新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加大普及文明生活、科学婚育、卫生保健等知识的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普及法律常识,提高农民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加强文明村镇、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力度,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 “好邻里”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先进典型,从村干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优秀村民等对象中推出优秀代表组成“道德评议会”、“社会文明监督员”,促进村民自觉履行村规民约、文明公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三、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步伐,着力建设先进文化。大力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文”等公益事业,规范和完善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济制度。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整治与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基础设施,治脏、治乱、治差,改水、改路、改厕、改厨、改圈,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把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党的方针政策、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实施“文化基础两馆一站建设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目前,全县建有100余去文化队伍,文艺骨干1400余人,成立了书法、美术、摄影协会,建立了文化人才资源库,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开展花会、赛歌赛诗会、彩色周末、文艺演出、读书活动等,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每年开展送文化下乡30多场,去年送图书下乡3400多册,让农民共享先进文化的丰硕成果。
  四、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全面塑造和谐形象。按照省市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细化目标,制定措施,落实项目。建立了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建立了工作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村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单位与村结对共建,共促新农村发展”活动;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了业绩考评机制,严格考评,奖罚分明。全面塑造和谐形象,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我们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从具体事情做起,从自己做起,革除各种不良陋习,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弘扬正气,抵制邪气,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