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枣强县以“三提一促一惠”活动适应新常态增创新优势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7-17 00:00:00 浏览次数: 2
     今年以来,枣强县紧紧围绕适应新常态、增创新优势这一重大课题,深入开展“提质提速提效、促发展、惠民生”活动,从服务企业、项目,服务百姓、民生,服从县委、政府部署三个层面,调优干部状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激发生机活力。
  消除“满足感”,打开思想总开关。面对近两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良好势头,枣强县主动消除“满足感”,打开思想总开关,以“自我革新、自我挑战”的勇气,打破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不断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一是培树先进理念。持续推进“机关干部、企业家、农村支部书记”三个素质提升计划,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苏州招商协会以及中国玻璃钢协会等专家、领导,举办了传统文化、招商引资及工业企业6S管理、复合材料转型发展等6期专题讲座,对新一届“两委”干部进行了轮训,使各级干部和企业家增强了对新常态、新形势的认识,坚定了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把准发展脉搏。围绕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环境的承载力、体制机制的活力和组织建设的凝聚力,以4月份为集中调研月,县级干部及乡镇部门一把手,每人一个课题,坚持“六必去”、“四对接”,形成了“推行关键岗位跟踪督评”、“实施乡镇部门班子成员考核”等一批高质量的建议,并转化为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三是推进对标对接。围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组织乡村干部群众先后3次到廊坊、保定等地参观考察,枣强镇八里庄社区成为全省“四新应用”的唯一试点;围绕经济文化有机融合,开展了“齐鲁大地亲情行”系列活动,以移民文化为媒,浓厚血脉亲情,洽谈经济合作;围绕破解皮毛市场下行问题,组织皮毛业户参加了意大利米兰国际裘皮服装节,在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国外市场上走出了重要一步。四是强化政治体检。与教育实践活动深化拓展和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问题导向,深刻剖析自查,对有些单位和部门存在的服务不主动、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整改,建立了50多项制度,从根本上堵塞了制度漏洞,为全面提升、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通“一公里”,构建服务直通车。坚持把各级干部推向一线,促进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打出了一套一线工作的“组合拳”:一是现场会办。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每月由分包县级干部带领有关部门至少进行两次现场办公,对企业提出的问题,现场会商,现场处理,能办的马上办,不能马上办的,由两办督查室跟踪督办。今年以来,通过推行现场会办,80多个事项现场办结,解决各类问题200多个。二是首席服务。坚持墙内的事企业办,墙外的事政府办,每名县级干部担任一家重点企业项目的首席协调联络员,对企业规划、审批、落地、推进等手续全部协调办理。三是现场问政。组织各级干部走上街头,与群众互动,现场接受咨询,现场解答问题。5月初,筛选了10个与企业项目、百姓民生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在县政务服务中心门前,举办了全县首场现场问政会,现场解决涉及低保、用地、计生等重点问题82个,解读惠民政策20多项,赢得了群众好评。四是主动上门。对全县29个在建项目、30家重点企业,按照地域管辖和职能分工,由乡镇部门主动上门问询,对需要办、可以办的,企业只需提供有关资料,部门负责办理;召开全县重项工作调度会、现场会时,先由乡镇部门一把手汇报企业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倒逼乡镇部门常下基层,心中有底,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创造“加速度”,开辟审批高速路。一是办公地点变“分散”为“集中”。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了新的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三网一库”电子政务平台。在管理体制上,从政府办公室剥离,实行常务副县长直管,发改、住建、环保、民政等与项目、民生密切相关的27个职能部门先期进驻,设立办事窗口83个。同时,在全县11个乡镇、553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便民服务平台,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项目全程代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二是行政审批变“串联”为“并联”。出台了《优化项目审批机制的意见》,打破职能部门审批职权分割,对新上项目,围绕立项、规划、设计、用地、招标、验收等环节,由分包县级干部召集所有相关部门,在县政务中心集中协调审批,尤其是针对部门审批互为前置难题,推行了容缺办理机制,一个项目从前期备案到竣工验收,由原来的191个工作日缩短到45个,整体效率提高了4倍多。三是企业设立变“三证”为“一证”。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三证合一”制度改革,实行“一表申报、一口受理、一窗发证”,实现一次性提交申请资料、一次性办结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办证时间由3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四是办结时间变“随意”为“限时”。对项目审批,经县项目小组审定后,项目办在1个工作日内告知项目单位及相关部门,集中审批时,材料完备的,1个工作日内出证;对企业和群众的问题投诉,由纪委、两办督查室转办督办,7个工作日内办结;对县级干部签批各种请示报告,县级主要领导不超过5天,副县级不超过2天,需要上会研究的不超过半月,并由两办督查室统一受理,转办督办,确保按时办结。
  打好“环境牌”,提升发展承载力。一是用好政策引导杠杆。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奖励办法》、《关于对工业企业扶优扶强的支持意见》、《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蓝火产业投资和产业转型、技术改造两支基金,制定了全县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对重点企业项目,集政府可控资源全力支持。目前,4家在石交所、上股所挂牌上市,2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8家纳税超千万元,16家完成技术改造,总投资近21亿元。二是突出重点治理关键。持续开展了房地产开发、安全生产、违法占地、保障农民工工资、环境污染、社会稳定6个专项整治行动,对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房地产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违法排污及小铸造、小化工摊点坚决关停取缔,对非法转让土地案件依法查处,协调解决农民工工资2000多万元,破获了一批骑车抢夺、入室抢劫等重大案件,社会环境得到优化。三是做好文化传承文章。立足于传承弘扬董子、移民、裘祖三大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培育、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有机融合,规划了充满历史风情的董子文化片区,启动了董仲舒纪念馆、裘祖文化步行街建设,修缮了董子祠堂、董仲舒艺术碑廊、比干庙,创建了全国首家裘皮文化展示馆,移民文化园、董子公园即将开放,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会暨营皮文化节,开展了三大文化“五进”活动,成为激发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动力。四是健全法治建设保障。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治枣强的实施意见》,把5月份作为法治教育宣传月,以法制讲座、案例剖析、法官释法等形式,举办了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集中开展了“信访舆论引导专题宣传”活动和“化解信访矛盾、整顿信访秩序”专项行动,重点信访案件化解率达到80%以上;探索了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县城帝景城、福安两个小区试点成功,并逐步深化拓展,在创新社会治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拧紧“螺丝扣”,力促干部讲规矩。一是考评向两个服务拓展。开展了星级服务创建活动,对获评星级服务的,由县委、政府挂牌认定。连续两年达不到星级标准的,对一把手诫勉谈话;建立了服务对象评判机制,由群众办完业务后当场评判,纪委每月汇总分析,逆向调查核查服务不主动、效率不高等问题,倒逼部门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把服务企业项目、服务百姓民生列入重项考核的重要内容,服务不达标、群众不满意的,不能评优评先。二是考核向关键岗位延伸。在持续推进重项工作差异化考核的同时,研究出台了《关于关键岗位跟踪督评的实施意见》,对全县26个重点单位中涉及行政审批、服务指导、执法监督等经济社会管理权力相对集中、直接面向基层、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70个关键岗位,坚持问题导向、常态监督、跟踪督评,并实行“红旗奖先、黄旗惩后”制度,先进的给予奖励,落后的严格问责。三是压力向多个层面传递。对县级干部,建立了责任分包、连带负责机制,乡镇部门考核落后的,分管县级干部负连带责任。对乡镇部门,出台了《乡镇部门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办法》,把考核对象由一把手延伸到班子成员;推行了电视公示、分类述评办法,重项工作进度在电视台每月一公示,年末考评落后的,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作反思性发言。对农村干部,出台了《关于换届后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八条意见》,构建起责任明晰、权力透明、管理规范、服务优化的新常态。四是监督向公开公示转变。对“三公”经费,完善了重点单位审计监督机制,实行了政府网站公开和单位定期汇报制度;对专项资金,推行了主管县长负责、县政府批准、项目资金评审、县级报账、结算审计、项目公开6项机制;对土地出让,建立了项目跟踪、交地确认、现场公示等9条措施;对农村管理,加强了“一委一网“建设,“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实现了全覆盖,村监委全部设立,从源头上筑牢了防止“村官腐败”的堡垒。(金刚 山志 春杰)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