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枣强以解放思想为统领戮力谱写创新图强新篇章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3-25 00:00:00 浏览次数: 2
     紧紧围绕枣强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以开放的思想做好全县的顶层设计;以解放思想激发创新动能,努力探索创新图强、跨越发展的新路径;以解放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千方百计优化发展环境壮大县域经济。近年来,衡水市枣强县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确立了“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发展环境承载力、创新体制机制活力、增强组织建设凝聚力”“四力同向”的发展思路,“立足新起点、唱响主基调、实施‘两步走’、谋求新跨越”,实现了经济总量三年翻番的总体目标,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跨越赶超、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新路子,进入枣强历史上环境最优、发展最快、影响力最强的时期之一。财政收入由2012年底的5.87亿元,增长到2014年底的10个亿,进入全市第一方阵。2015年突破11.5亿元,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目标。项目建设和产业转型实现重大突破,3年内先后有5个项目列入省管重点项目,与5家央企实现战略合作,挂牌上市企业从无到有并已达到12家,建成了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省级科研检测机构达到6家。
以思想大解放抓好顶层设计和高端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开放的思想,才能引领新的改革突破。在规划编制上,坚持因地制宜,对接先进地区,紧贴国家战略,投资1000多万元聘请青岛北洋、同济大学、中研集团等顶尖设计单位,编制了《枣强县全域统筹规划(2016—2030)》《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及今后十年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在产业规划上,枣强县围绕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在广泛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明晰了“枣强打造成京津冀城市群的‘微中心’、城郊经济重地”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三个六”的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即打造枣强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大营经济开发区、肖张商贸物流园(中国液态金属园)、输送机械工业园、省级蔬菜农业科技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六个平台;培育装备制造、服装服饰、现代物流、新材料、新能源、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六个产业;建设中国液态金属谷、复合材料研发与生产、智能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服装服饰、有机农副产品供应六个基地。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工业园区与乡镇发展方向,工业园区、枣强镇重点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红色旅游、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大营镇、新屯镇重点发展服装服饰、电子商务、特种养殖等产业;肖张镇重点发展液态金属科技成果转化、现代物流、养老服务、观光农业等产业;张秀屯镇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加工制造、绿色农副产品等产业;唐林乡、马屯镇、王常乡、王均乡、恩察镇、嘉会镇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绿色农产品、禽肉蛋奶、光伏农业、洁净能源等产业。在城乡建设规划上,确定了“一线两城五镇百村”的城镇发展新体系,即把肃临线打造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主线,做大做强做美县城和大营镇,打造肖张、唐林、马屯等五个特色小城镇,建成100个生态化、功能化、精华版的美丽乡村,着力构建错落有致、各具特色、有序衔接的城乡一体空间布局。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扭住重项不放松,始终保持经济发展的方向性和连续性。
以思想大解放破除因循守旧和路径依赖
  思想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活跃的思想,才能为经济发展趟出一条新路。在两区同建上,汲取多年来空心村治理和新民居建设上热下冷的教训,秉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理念,以产业为支撑,以“两区”同建为抓手,创造了由“注重拆建”向“深度谋划”转变;“开发商定了干”向“群众说了算”转变;“改善环境”向“提升品位”转变;“追求土地置换指标”向“多方互利共赢”转变的新路径,促进了产业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率先探索“两区”同建,开工建设中心村15个,重点推进8个省级新型社区建设,走出了一条改善人居环境、推进规模经营、置换发展空间“多赢”的新路子,全省中心村建设现场会在该县召开,被授予全省“四新”应用示范县,经验在全省推广;连续3年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先行成为全市镇区合一改革试点县,建成了唐林、马屯2个省级农业园区,规模性农业园区达到38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到72%。在城市管理上,该县投资超百亿、以三大片区为重点的九大城建工程全面推进。投资2.2亿元的新县医院、1.5亿元的全民健身中心,装备、功能、规模全市领先。董子公园、“一河两湖”景观带、移民文化园正式开放,结束了全县缺乏高档休闲观光场所空白的历史。以争创洁净城市为目标,以建立常态化机制为着力点,探索创新了城管执法一体管理、露天烧烤一律不留、违章建筑一查到底等“十个一”精细化管理模式。比如,环卫保洁,推行“人工回家、机械上岗”的保洁模式,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建筑垃圾发现即清;违规广告处理,由城管全天候巡查,随时发现,随时清理,彻底根治了城市牛皮癣这一顽疾。该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荣获人居环境进步奖,2015年全省县城建设现场会在枣强召开,综合排名跃居全省前30名。在精准扶贫上,探索了“政府+龙头+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科技服务”六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重点推进了智力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行业扶贫、党建扶贫、“互联网+”扶贫,深入实施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发展棚菜、股份合作制经济、彩兔养殖、家庭手工加工业四大扶贫产业,并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成立了农户自立服务社,整合住建、土地、交通等政策资金集中投放,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以思想大解放推动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
  思想解放的力度决定着改革发展的进度,只有创新的思想才能推动经济的跨越发展。在对接京津上,该县《关于加快对接京津强力推进招商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招商工作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围绕传统产业转型抓招商,积极引进与皮毛、玻璃钢、机械制造三大传统产业上下游密切关联的项目,积极引进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借势、借机、借才发展壮大。围绕新兴产业培育抓招商,进一步明确枣强的发展定位,以承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突出招商项目的战略引领作用,聚集新产业、新技术、新能源,倾力打造高新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抓招商,积极吸引京津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服务、检疫检测认证、电子商务等企业、项目,探索引进大型商贸综合体,以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赶超。围绕现代农业抓招商,加强与京津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项目的对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项目,强化战略合作,延长加工链条。创新了自助式、菜单式招商政策,对新建项目,竣工投产后,由县财政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对创业型项目,免费提供厂房;对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最高给予100%贴息;对投资建设园中园的,按“飞地经济”模式,进行土地一级开发。在产业转型上,出台了扶优扶强、倒逼工业企业优化升级的办法,每年选定20家左右的骨干企业和5家左右的成长型企业,提供要素支持,在项目包装、土地指标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实施增量奖励,对发展快速度、贡献高增长的给予奖励;给予跟踪支持,实行县级干部分包企业责任制,跟踪推进;实行动态管理,对达不到任务要求的,不再列入下年度扶持范围,确保把可控要素向优势项目和企业倾斜;创新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创新政府间、产业间、园区间、企业间合作的新机制;加大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新建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土地、厂房、设备及其它附属设施)亿元以上,投资强度达到250万元/亩,亩均纳税5万元,容积率达到国家标准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在开工之日起18个月内建成投产的装备制造、服装服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高新技术、科技转化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5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奖励、免费提供厂房、财政贴息、税收分割等优惠政策。在金融运作上,设立了产业投资和产业转型、技术改造三支基金,引入河北银行、邢台银行、民生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在该县设点,与“2800”合作搭建起中小微企业上市融资平台,对上市企业给予最多100万元的重奖。建立了信息共享、企业培训、重点投放等三大机制,打造优质金融服务平台。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综合治税的信息成果,共享企业信用资源,逐步建立完备的信用信息资源库,对信用等级好的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扶优限劣,实现信贷投放又多又快又好;企业培训机制,在摸清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底数的基础上,定期聘请金融业内专家对企业进行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辅导培训,为金融机构提供规范、有效的财务依据,有力地争取了银行信贷支持;重点投放机制,积极向上争取授信额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投放力度,全县金融机构每家每季度确定10家规模企业、30家小微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全力支持企业信贷需求,切实做到“慎贷不惜贷”。在项目审批上,该县按照项目建设的进程,对项目建设实行了“三个并联”。在项目建设前期,该县成立了项目综合服务窗口,组织相关部门实行工作并联,一次性告知项目单位事项审批的程序、要求、联系方式及所需材料,做到“咨询一次讲明、要求一次写清、表格一次发放齐”,提高前期项目推进效率,项目前期审批时限从31个工作日缩减到2个工作日。对依法由两个或以上部门实施的审批事项,该县在政务中心设立了项目综合服务窗口,实行统一受理,由综合服务窗口把申办材料依次送达有关审批窗口,审批窗口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批工作后,将申办材料及正式批件送回综合窗口,由项目综合窗口统一送达相关审批窗口和项目单位,从而提高了审批效率,审批时限从116个工作日缩减到34个工作日。项目建设完工后,项目单位向政务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由政务服务中心组织有关部门同时进行联合验收,审批时限由原来的44个工作日缩减到9个工作日。该县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凡涉及项目审批的事项优先入驻政务服务中心,并实行“统一受理、信息共享、同步审查、并联审批”的“一站式”服务机制,全力打造项目建设的“绿色通道”,实现项目建设“零障碍”。该县根据项目特点,打破职能部门之间审批权限,编制了审批工作流程。对每一个新上项目,围绕立项、规划、设计、用地、招标、验收等环节,由政务服务中心牵头,推动前置审批方式创新,破解互为前置难题,组织发改、工商、住建、环保等职能部门进行联合审批。同时,该县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效能监察室,把项目建设推进速度纳入行政效能综合考评体系,对审批质量和效率进行全过程效能监察,项目单位对于审批窗口违反规定履责的行为,可向监察室投诉举报。
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干部夙兴夜寐、激情工作
  思想解放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内在要求,只有大胆解放思想,才能培养选拔一批有激情敢担当的干部。亮明真干实任的鲜明导向。坚持“凭工作、看实绩、重基层”原则,突出在推进发展、维护和谐、创新社会管理中发现干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识别干部,在项目招商、征地拆迁、化解矛盾中考验干部。2013年,选拔1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山东禹城挂职一年,再到乡镇(园区)和信访局挂职两年,之后全部予以提拔任用;2014年以来,提拔的79名干部中,56名为乡镇和项目建设、城镇建设等一线干部,其中,7人担任乡镇或县直部门主要领导。推行“红旗奖先、黄旗惩后”管理办法。打破传统考核的思维定式,实行差异化考核、目标式管理,并建立大督查、大巡查机制,实行督考合一,考核结果一并纳入奖惩内容。年度内获得一面及以上黄旗的乡镇、部门分管副职实行“代理负责”,连续两次因同项工作获得两面及以上黄旗的,予以免职。年内连续两次获得两面及以上黄旗的乡镇,实行书记“代理负责”;两年内累计获得3次两面及以上黄旗的,给予免职处理。去年以来,已对3名乡镇副职进行了“代理负责”,在全县引起了很大震动。大力开展素质提升工程,突出机关干部、农村支部书记、企业家三个层面,注重课堂教学、外出实训、参观考察有机结合,重点加强产业转型、电子商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培训,着力提升把握机遇、运用政策、现代管理的能力。先后邀请北师大、华东理工、中国玻璃钢协会等专家领导,举办专题讲座25期。2015年,全县共组织赴江苏宿迁、山东禹城、寿光等地参观考察600余人次。深入实施企业家村官计划。组织引导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企业家到农村任职,依托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和资金技术,解民困、带民富。同时,积极探索“1+1”、“1+2”、“1+3”联村帮带模式(1名企业家村官加1名本土村官或大学生村官,1个企业家村官任职村与2至3个周边村结对帮扶),快速改变了穷村、乱村的落后面貌。目前,全县企业家回村任职的村达到136个,占总数的近1/4,已有448个村实现了联村帮带,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趟出了一条新路。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