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枣强县张永胜下乡村进社区为群众送演出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12-20 00:00:00 浏览次数: 6
     在衡水市枣强县的文艺圈里,一提起张永胜,几乎人尽皆知。他自小爱好文艺,投身文艺事业已近50载,下乡镇、走村庄、进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性文艺演出12600余场,古稀之年仍然活跃在群众当中。

自幼与文艺事业结缘
 
  张永胜艺名张艺勇,精神矍铄、儒雅淡定,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很多,这与他一生热爱文艺事业、开朗乐观的性情有很大关系。
  张永胜8岁时就在临县民间艺人的“子弟班”学艺。12岁,他考上了衡水县评剧团(那时的衡水分三个大县,他家所在的流常公社肖张村当时属于衡水县),从此正式开始了文艺生涯。
  勤奋刻苦的张永胜,13岁时又考上了石家庄市戏曲学校。在他至今保存的毛边纸毕业证上,可以清楚看到他的毕业学校和籍贯等相关信息。
  张永胜在校学的剧种是评剧,行当是“小花脸”。那时,虽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学子们仍然以“学”为本,都得从科班的艺术规律和艺术程序学起,丝毫不能马虎。在学校的刻苦努力,为他日后从事文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守文艺战线近50载
 
  1962年戏校毕业后,张永胜被分配到深县评剧团。一身朝气蓬勃的他,依照当时的国家形势和中心工作,创作了大量以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等为题材的节目,向广大群众宣传,走遍了全地区。
  1969年,张永胜应征入伍,被任命为所在部队文艺宣传队的副队长。他们曾三次参加千里野营拉练,都是一路行军一路歌。他们根据部队中涌现的英雄事迹、模范事迹,行军当中的典型,随编随演。常常是天空雪花飘飘,下面冰凌遍山,下滑上淋,虽然吃了太多的苦,但通过宣传,立竿见影地达到了增强部队战斗力的效果,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快乐。
  1974年2月,张永胜光荣地入了党。同年,他奉命专程赴天津市曲艺团学习,这也是他在曲艺、戏剧两大块共同发展的良好开端。
  1975年,张永胜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衡水地区曲艺队任队长。他带领曲艺队在本地区11个县的城乡巡回演出,利用曲艺轻骑短小精悍的特点,向广大群众宣传教育,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
  1976年,张永胜被调回深县评剧团任副书记,通过不断探索,恢复古装剧目30多个。1983年,他从深县调到枣强县文化馆工作,直至退休。其间,他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常自编自演。他到农村演出,忙得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赶上农民们正在地头忙的时候,他为了给人们演出甚至顾不上吃饭。他不怕苦、不怕累,天天经常忙到次日1时。所付出的诸多辛苦,已随着时光的流转,化为了他心中一湾幸福的记忆。
  文艺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群众。张永胜在多年的文艺生活实践中,创作出了抗战故事《小砍刀》、快板书《智勇双全斗敌顽》、山东快书《错怪了大老苏》《种蘑菇》、鼓词《姑嫂扬鞭送棉忙》、相声《家乡新貌》等360多篇反映不同时代生活的曲艺、戏剧文艺精品,很多作品被刊发在《衡水日报》《宝石花》等各类报刊杂志上。
  多年的文艺工作中,张永胜曾多次参加省市级文艺比赛并获奖。他创作表演的反串小品《俩亲家》,2001年被市文化局、市群艺馆评选一等奖;他的山东快书《三找刘金锁》、讲演评书《日月砚》等十几篇作品,均在省级曲艺赛事中获奖。他获得过60多项奖励,一排排红彤彤的证书,是他从事文艺事业近50载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见证,也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古稀之年仍勤奋不止
 
  退休后,张永胜仍勤奋不止,常常跟着多家文艺团体下乡镇、走村庄、进社区,参加各种公益性文艺演出,把一段段脍炙人口、幽默诙谐的竹板、山东快书、评书、相声等曲艺节目奉献给百姓。
  张永胜在1990年被录入《河北省群众文化人物录》,1997年被录入《中国曲艺界人名大辞典》,现为市曲艺家协会副会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他对文艺事业的执著和不懈追求,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同道们的广泛赞誉。
  文艺创作、公益演出,养养鸟、种种花,张永胜把自己的老年生活安排得妥贴得当,富有情趣。他把艺术创作和人格修养融为一体,遵循着“学艺先做人,人古艺自高”的原则,始终把“艺术”和“修为”作为毕生的追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古稀之年的张永胜,仍在自己铺就的艺术之路上淡定、坚毅地行走着! 孙桂芹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