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世代耕耘土里“刨金” 致富不忘念党恩 ——走进枣强县后十七户村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0-13 09:55:04 浏览次数: 11

 

930日,记者走进枣强县嘉会镇后十七户村,只见到处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乡亲们钻地头、入果林,忙着采摘、装运、售卖果蔬,一张张黝黑的面庞上绽放着丰收后喜悦的笑容。

 

近年来,乘着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东风,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世世代代辛勤耕耘的十七户村人,逐渐走上一条高产增收的多元化种植路。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眼界越来越宽,干事创业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来到村东头,个头均匀的翠绿色冬瓜堆积如山,场面壮观。“老李,今天再拉15000斤,赶上国庆节,好卖着哩!一大早,来自山东的客商自带装运工人赶到李文艺的冬瓜地大采购。这是老回头客啦,还有南宫、德州的批发商也经常来。远的不说,咱枣强县华联超市每天最少装1000多斤。李文艺是后十七户村的村支书,今年第一年种水果冬瓜,没想到高产又增收,整个种植期下来,一遍药也不用打,省工又省力。从芒种到霜降,都是丰收季,亩产最多能到4万斤!小试牛刀,初见成效,李文艺心里有了底,要是明年有老乡愿意跟着种,我毫无保留传授经验,争取让大伙儿的收益再上新台阶。”

 

紧邻冬瓜地,是一片苹果园。果农李风华和妻子正为即将到来的采摘高峰做准备。“每年国庆节前后,三里五乡来摘苹果的人特别多,咱家苹果是国外引进品种,个儿大、味儿甜、口感好,批发价还每斤两块五哩。”红灿灿的果子堆成一座小山,清甜的苹果香阵阵扑鼻。

 

李风华说,果园上了规模,用工人数也逐年增加。“今年光人工费就花了3万多,雇的都是周边村五六十岁的乡亲,一天能用上百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李风华不忘带领更多的乡亲奔富路。他说,一个人再亮也只是一个点,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

 

后十七户村全村都姓李,世世代代耕耘在这片沙土地上。“几十年前,谁家有行子(苹果园)保准好找媳妇。俺们村是全县较早种苹果的,后来种西瓜、红薯,建蔬菜大棚,乡亲们一直在走新路子、谋发展,不过也历经了不少波折。”李文艺回忆,2018年的一天,狂风大作,持续时间长,全村的农田设施毁坏殆尽,乡亲们赔了不少。当时大伙儿就想,要是有保险就好了。这不,2020年以来,政府给补贴,大伙儿都入了农险,安心多了。近年来,沐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心更齐了、劲儿更足了。一项项惠农政策,让乡亲们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另外,现在的农民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外出学习参观是常有的事。镇政府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经常组织大家去山东等地的蔬菜基地学习参观。外地的农专家、当地的农把式,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学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李风华引着记者来到李风兰和李会英老两口的茄子地。“今年3亩茄子,亩产2万多斤,赶上行情好,赚了六七万。李风兰脸上乐开了花,俺们岁数大了,守着一亩三分地,搞点特色种植,收成好、收益高,这多亏了党和政府带俺们出去见世面。

 

日子好了,眼界宽了、思路也广了,现在乡亲们寻思着,能否在周边建一个蔬菜交易市场。这样一来,能吸引更多客商,形成卖方市场,让农民对自己种的蔬菜瓜果有定价权,在公平交易、良心经营的基础上,市场会越来越繁荣,农民的钱袋子就能越来越鼓。大家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美好的愿景会一步步变成现实。

版权所有: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12082号  网站管理
地址: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05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