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传播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让全民轻松读懂科学、热爱科学。

每天更新前沿科技、生活常识、健康医疗、环保节能等内容,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24小时新闻热线:400-777-8666
联系我们
tel24小时新闻热线: 400-777-8666

新闻热线:400-777-8666

邮箱:zaoqiang@xinwen.com

枣强文明网每天更新热点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科普>>正文

科普

荒唐,荒诞不经背后的心理与社会镜像

发布时间:2025-08-12 点此:64次

词源考据:荒诞与虚妄的辩证

“荒唐”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原文“荒唐之言”指漫无边际的言论,后引申为脱离实际、不合逻辑的言行,在汉语中,“荒”意为荒芜、混乱,“唐”通“謟”,指虚妄不实,二者结合,指向一种理性失效后的混沌状态。

西方语境中,“荒唐”(absurd)与存在主义哲学紧密相关,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提出“荒诞哲学”,认为人类对意义的本能追求与世界的无意义本质之间,构成永恒的冲突,这种哲学视角下的“荒唐”,更强调主体与客观世界的割裂。


现实表现:荒唐行为的三种面孔

  1. 个体的认知失调

    • 有人坚信“地球是平的”并投入大量资源证明,尽管科学证据充分,这类行为往往源于信息茧房或确认偏误,将自我认知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
    • 心理学称之为“达unning-Kruger效应”:能力不足者反而高估自己,导致荒唐决策。
  2. 群体的非理性狂欢

    • 历史上有“郁金香狂热”的经济泡沫,现代有社交媒体上的“挑战文化”(如吞洗衣球),群体行为一旦脱离理性约束,会催生集体荒唐。
    •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易被情绪裹挟,个体责任感在此过程中消解。
  3. 制度的自我矛盾

    某些政策或规则因脱离实际而显得荒唐,如某国曾立法“禁止下雨”,或官僚体系中“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流程,制度的僵化会放大人性与规则的冲突。


成因探析:荒诞为何成为常态?

  1. 认知局限与逻辑漏洞
    人类大脑依赖经验与直觉判断,但面对复杂世界时,这种“快思考”(卡尼曼语)易引发误判,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如“打雷是因为天公发怒”)。

  2. 文化符号的异化
    后现代社会中,符号与意义逐渐脱钩,鲍德里亚提出“拟像理论”:人们沉迷于虚构的符号(如网红滤镜下的完美生活),真实与荒诞的界限因此模糊。

  3. 权力与话语的扭曲
    福柯认为,话语权决定了何为“合理”,当权者可能将异议者污名为“荒唐”,以巩固自身合法性,历史上,科学理论(如日心说)也曾被斥为异端。


反思:荒唐是否一定无价值?

荒唐虽常被否定,但亦有积极意义:

  • 创新的催化剂:许多科学突破最初被视为“荒唐设想”,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社会批判的镜子: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以荒诞手法揭露工业社会的异化,引发反思。
  • 幽默的解构力量:脱口秀演员通过夸张的“荒唐段子”,消解严肃议题的压迫感。

荒唐是人类理性的阴影,却也是创造力与社会进步的另一面,理解其本质,既需警惕非理性的陷阱,也需包容非常规的可能性,正如王尔德所言:“荒唐是理智的第一次觉醒。”在荒诞与现实的张力中,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见自我与世界的真相。

(全文约1050字)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24小时新闻热线:

400-777-8666

微信咨询
枣强文明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