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400-777-8666
邮箱:zaoqiang@xinwen.com
枣强文明网每天更新热点新闻
发布时间:2025-08-11 点此:199次
"余晖"一词在汉语中由"余"和"晖"两个字组成。"余"意为残留、剩余的,"晖"则指阳光、光辉,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余晖指的是日落之后天空残留的阳光或光亮,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道独特美景。
从科学角度解释,余晖现象源于太阳光在穿越地球大气层时的散射作用,当日落时分,阳光必须穿越更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在这个过程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大量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则能穿透大气,形成我们看到的红色或金色的余晖,大气中的尘埃、水汽等微粒也会影响余晖的颜色和强度,使每天的余晖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余晖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诗人李商隐在《乐游原》中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诗道出了人们对余晖既欣赏又惋惜的复杂心情,余晖既象征着生命的辉煌与美丽,也暗示着这种美丽的短暂与易逝。
在西方艺术中,余晖常被用作浪漫主义的表现元素,18、19世纪的画家如透纳、康斯特布尔等人,都善于捕捉不同时段的光线变化,而余晖时刻的光影效果更是他们钟爱的题材,这些画作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人类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从心理学角度看,余晖对人有特殊的安抚作用,科学家发现,观看日落余晖能降低压力激素水平,促进内啡肽分泌,带来平静愉悦的感觉,这可能源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光线的本能反应——余晖预示着一天的结束和休息时刻的到来。
余晖现象引发我们思考时间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正如余晖是白昼向黑夜的过渡,人生也充满了各种转变时刻,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时间不是简单的物理刻度,而是绵延不断的存在过程,余晖恰恰体现了这种过渡的连续性——它既是结束,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存在。
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提出"方生方死"的观点,强调生死之间的连续性,余晖作为白昼的"临终"状态,却展现出最绚丽的色彩,这启示我们:人生的后半程同样可以绽放光彩,许多艺术家、思想家在晚年创作出巅峰之作,就像余晖一样耀眼。
现代生活节奏快速,人们常常忙于追逐目标而忽略了过程中的美好,余晖提醒我们学会欣赏生命的每一阶段,珍视当下的体验,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理论指出,当人完全投入当下的活动时,能获得最大满足感,观看余晖正是一种让人专注当下的简单方式。
要真正理解余晖的含义,最好的方式是亲身观察和体验,选择视野开阔的地点,如山顶、海滩或高楼,静待日落时分,观察天空颜色如何从明亮的金色渐变为深沉的红色,再到紫蓝色的过程,记录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余晖的变化,你会发现每一次体验都独一无二。
摄影是捕捉余晖之美的绝佳方式,学习使用相机的手动模式,调整曝光和白平衡,可以更真实地记录余晖的色彩,智能手机现在也具备强大的拍摄功能,利用HDR模式能更好地表现余晖的光影层次,但记住,最美的画面往往留存在心中,不必过分追求技术完美。
余晖时刻也是冥想和反思的好时机,每天抽出几分钟,在余晖中回顾一天的收获与不足,规划明天的目标,这种习惯能帮助我们在繁忙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正如余晖平衡了白昼与黑夜。
余晖远远不只是一个自然现象或词语解释,它是自然界的诗意呈现,是时间流逝的视觉见证,也是人生智慧的隐喻,理解余晖的含义,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审美体验,更能启发我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偶尔停下脚步,欣赏身边的余晖美景,思考它所承载的深刻意义,正如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我走进了树林,因为我希望有意识地生活,只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看看我是否能学会它所传授的东西,而不是在我临死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生活过。"余晖就是生活传授给我们的一课——关于美、关于时间、关于存在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