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400-777-8666
邮箱:zaoqiang@xinwen.com
枣强文明网每天更新热点新闻
发布时间:2025-09-23 点此:12次
对着镜子,或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房间里突然醒来,这个问题会毫无征兆地击中我:这是什么地方?它问的,不仅仅是地理坐标,它问的是处境,是心绪,是生命在这一刻偶然却又必然的交汇,这简单的一问,竟能撬开存在厚重的外壳。
记忆里的“地方”,第一个总是童年,那是一条长长的、被夏日阳光晒得发烫的巷子,两旁是斑驳的砖墙,墙角有湿漉漉的青苔,那时的我,绝不会问“这是什么地方”,那地方就是全世界,是全部的意义,我知道第三块松动的石板下可能有蚂蚁搬家,知道隔壁奶奶家的葡萄藤在哪个月份会结出酸涩的果子,那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我与那地方浑然一体,后来读《庄子》里的“鱼相忘于江湖”,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归属,是你忘记问“这是什么地方”的地方,你,就是那里的一部分。
人总会被抛离那个原点,我们长大,远行,抵达一个个用门牌号和地图坐标定义的地点,大学报到时,我拖着行李站在偌大的校园广场中央,周围是喧嚣的人群和陌生的建筑,那一刻,“这是什么地方”的问题尖锐地浮现,它是一个需要被学习和征服的疆域,是图书馆、教学楼和食堂的排列组合,我用了一个学期,才把“地方”变成“我的校园”,再后来,是求职的城市,是租住的第一个公寓,打开门,面对四壁空墙,油漆味还未散尽,这个问题又会悄然浮现,你开始用家具、书籍、养的一盆绿萝,一点点地将空洞的“空间”驯化成有温度的“地方”,这个过程,是自我确认的仪式。
城市是“地方”最复杂的集合体,我曾在一个加班的深夜,独自坐在空荡的办公室,窗外是城市的霓虹,一条条光路勾勒出冰冷的几何图形,我啜着冷掉的咖啡,感到一种深刻的疏离,这间我每日奔波其间的格子间,这座我熟识每一条地铁线的城市,在那一刻变得无比陌生。“这是什么地方?”我问自己,它显然不是家,但又不仅仅是 workplace,它像一个巨大的容器,盛放着我的野心、疲惫、人际交往和部分青春,它是一个矛盾的、既给予我又消耗我的“地方”,这种复杂的体验,大概就是现代人普遍的乡愁——我们身在某个地方,却时常感到“不在家”。
最奇妙的,是那些无法被定义的、纯粹由心境造就的“地方”,譬如,一本读到忘我的书,当你从字里行间抬起头,现实世界会有一瞬间的模糊和延迟,你需要重新辨认周遭,那一刻,书本内部的世界与现实世界重叠,你所处的物理位置失去了绝对性,又譬如,一段深入骨髓的音乐,当音符将你包裹,车厢可以是教堂,卧室可以是旷野,在这些时刻,“这是什么地方”的答案,指向了一个超越地理的、精神的栖居地,它提醒我们,最重要的地方,或许从来都不是用脚去丈量的,而是用心去构筑的。
“这是什么地方?”它不是一个期待标准化答案的问题,中国,北京,朝阳区”,它更像一声探询,一次对自身存在坐标的校准,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离开一些地方,进入另一些地方,并在其中寻找或创造意义,每一次真诚的提问,都是一次对生活深处的触碰,答案,或许就藏在我们与那个地方所建立的联系的深度里,当我们能在一个地方,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感受到生命的脉络,无论它叫什么都不要紧了,因为那时,我们已经为它,也为自己,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