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传播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让全民轻松读懂科学、热爱科学。

每天更新前沿科技、生活常识、健康医疗、环保节能等内容,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24小时新闻热线:400-777-8666
联系我们
tel24小时新闻热线: 400-777-8666

新闻热线:400-777-8666

邮箱:zaoqiang@xinwen.com

枣强文明网每天更新热点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新闻>>正文

综合新闻

寓教于行,润德于心—记一堂生动的小学生守则教育实践课

发布时间:2025-11-06 点此:8次

在教育的长河中,对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良好品德的培养,是奠基其一生发展的基石。《小学生守则》不仅是白纸黑字的条文,更是引导孩子们认知世界、规范行为的灯塔,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条款转化为孩子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是每一位教育者需要深思的课题,以下这个真实的教育案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案例背景:

某小学四年级(2)班,班主任李老师发现,尽管学校反复强调《小学生守则》中“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等条款,但班级内仍存在课间追逐打闹、公共图书角书籍破损、桌椅乱涂乱画等现象,单纯的说教和惩罚效果甚微,孩子们并未真正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

教育实践:

寓教于行,润德于心—记一堂生动的小学生守则教育实践课

李老师决定改变策略,开展了一次名为“我是校园小管家”的系列实践活动。

  1. 情境体验与角色互换: 李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图书管理员”、“楼道安全员”、“保洁阿姨”等角色。“图书管理员”需要整理被翻乱的书籍,记录破损情况;“安全员”需要在课间巡视,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保洁阿姨”要清理教室的垃圾和桌椅上的笔迹,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不经意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麻烦和辛苦,一位扮演“保洁阿姨”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擦掉桌上的画这么累,我以后再也不会乱画了。”

  2. 问题溯源与规则共创: 体验活动后,李老师组织了一场主题班会,她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引导孩子们分享各自的“工作”感受,并共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班级和校园更好?”学生们踊跃发言,自己总结出了“轻拿轻放书籍”、“课间行走不奔跑”、“保持桌椅整洁”等具体的班级公约,这些公约源于他们的切身体会,远比被动接受《守则》条文更具认同感。

  3. 正向激励与榜样引领: 李老师在班级设立了“守则之星”评比栏,对遵守公约、表现进步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她不再紧盯错误,而是善于发现并放大孩子们的闪光点,当有同学主动修补好破损的图书时,她会大力表扬这一“爱护公物”的行为,并鼓励大家学习,榜样的力量在班级内形成了积极的舆论导向,遵守规则逐渐成为一种光荣和时尚。

教育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是校园小管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班级课间秩序明显好转,公共物品得到妥善爱护,班级环境整洁有序,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小学生守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他们开始懂得了规则背后蕴含的尊重、责任与公德心。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 规避空洞说教,注重情感体验。 德育的有效性在于触动心灵,让儿童在真实的角色体验中感受规则的必要性,比千百次口头告诫更有力量。
  •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引导儿童参与规则的讨论与制定,使他们从规则的“服从者”转变为“制定者”和“维护者”,极大地增强了其主人翁意识和执行的主动性。
  • 强化积极反馈,营造向善氛围。 积极的教育视角关注儿童的优点和进步,通过持续的正面激励,将外在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需求和行为习惯。

小学生守则教育绝非简单的灌输与记忆,而是一个需要智慧与情怀的浸润过程,唯有将守则的精神融入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嵌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行,润德于心”的育人目标,为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往文明、自律与责任的健康成长之路

相关推荐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24小时新闻热线:

400-777-8666

微信咨询
枣强文明网
返回顶部